新模式是传统模式的继承与改善。同科学发展观要求和我国基本国情要求相适应,应着力予以保持。如土葬遗体,简便快捷、省时省力,节约能源,对环境污染少,可变废为宝,肥沃土壤等优势,值得重视,应该保持。土葬这种乡村传统模式的不足可以运用制度、体制、组织创新加以克服。比如土葬封坟占用耕地,可以深埋遗体,不留坟头;立碑植树影响机械耕作,可以禁止立碑植树;棺材浪费大量木材,可以制定新标准,研发新产品取而代之等。土葬的不足极易克服,关键是加强监管。...
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其基本要求是:以人为本,适合人的需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基本要求是任何工作必须围绕和做到的。那么这一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殡葬改革与殡葬管理工作,指导殡葬事业发展,就是要求重新审视过去的殡改工作、决策、殡葬管理规定、殡葬事业发展等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否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否促进城乡殡改工作协调发展了要用科学发展观审视现行城市殡葬模式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问题对殡葬业带来的新要求,我国殡改工作面临重新调整战略思维、创建新的现代殡葬模式的新任务,应创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科学、文明、环保、节俭而又富有人情味的绿色环保殡葬模式。...
新模式建设过程中在强化环保、绿色理念的同时,还要注重文化建设,将其融入我国传统的孝文化和根文化的内涵,让农民们深深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逐渐形成有个性的生态、文明的纪念性花园式祠堂。...
“祭礼,尽遵文公《家礼》,各乡小异大同。……墓祭最重,曰挂钱,亦曰挂纸。举于清明,标识增封也。族祖则合族祭之,支祖则本支祭之。下及单丁小户,阁有不上墓者。故自汉、晋、唐、宋迄今,诸大族世代绵长,而祖墓历历咸在,无或迷失,执此故也。十月间有上坟之祀,曰送寒衣,亦感霜露之意。”’明清以降,徽州地区各个宗族,甚至小户人家都会举行墓祭,其仪节基本悟守国家祭祀仪礼和《朱子家礼》,同时也明显结合了自身的情况,而墓祭的时间、规格、程序、仪式等不尽相同。...
歇县鲍氏宗族族谱有记载:“再查旧置祀产,现在无租收者甚多,其中或有因年远遗失,或有将山租赏给庄仆,或有归公取用,或有因公出质不等。”这表明徽州祭产的流失有很多种原因。...
徽人认为“墓而不祀,与无墓同;祀而不田,与无祀同。而郡之著旅展墓,荐毯辄有膏腆之田以供祀事,昭世守而所以世守。”2只有设置一定的墓田才能保证墓祭活动的持续世守,因此,徽州各个宗族遵循《朱子家礼》中对祭祀的制度设置:“置祭田。初立祠堂,则计见田,每完取其二十之一以为祭田,亲尽则以为墓田,后凡正位衬者,皆放此,宗子主之,以给祭用。...
如果上述通知制度和续期制度运转正常,则墓地使用权人取得继续使用该墓地的情况,但由于墓地使用权的具有期限的限制,因此在70年的使用期限届满后以及在通知送达后,使用权人没有申请续期或宽限期经过后有续交费用的,则意味着丧失了墓地使用权。鉴于墓地对逝者近亲属而言具有强烈的人格意义,而骨灰、遗体的处理与善良风俗密切相关,因此即便是墓地使用权已经消灭了,对于墓穴及其附属设施等建筑物以及遗体或骨灰的处理仍要相当谨慎,充分考量权利人的情感利益。...
既然20年的期限为墓地使用管理维护费用的一个缴费周期,相较于较长的墓地使用期限而言,若要继续享有墓地使用权便面临着管理费的续交问题。但由于立法的滞后,对于该费用的交纳方式和交纳标准在立法上不仅存在着统一定价和各省市自主定价的矛盾,还存在着政府定价和市场决定的冲突。鉴于政策的缺失,各大墓园对此也是“各出奇招”,有些墓园按兵不动,等待国家下发明确的规定,甚至出现了“免费管理”的现象;有些墓园则按照地区标准自行定价,导致续费标准差异很大,相互矛盾之处尤为多见,难以为管理费该如何续交这一问题提供有益的参照。而管理费的收取作为墓地使用权得以正常运转的储备资金,对购墓者来说,是其权益得到维护的基本物质基础;对经营者来说,是保证公墓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在未来的殡葬立法中有必要对该问题予以明确。...
根据《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镇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的规定,土地使用权期限届满后,墓地使用权人若想继续享有使用权,以出让合同的重新签订和土地使用费用的续交为必要。...
墓坑地坑化作为新的殡葬创新形式,即可作为殡葬区又可以作为墓园祭奠场所之同时又可作为墓园中一个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总要景观节点之一,远远望去像一个“绿塔”引人前往,内部环境又是独具文化特色底蕴的祥和化空间。如何创造性的借鉴地坑院这种逆向创新性思维方式与传统“祥和”化理念相互融合,将墓园“地上”墓碑部分转移到地下,避免地上墓碑慢慢将绿地“侵蚀”,将绿色归还于自然,同时又贴切中国传统“入土为安”思想,这种解决及表现方式无论是对社会自然生态环境来讲,还是对墓园整体景观氛围的营造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进而也促进了祥和化墓园氛围。墓葬整体基本形式借鉴地坑院“地下”这一基本理念,墓坑“地下”布局依据风水学、建筑学等相关学科,同时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可取理念元素为思想指导进行布局设计,基于中国传统“祥和”理念下充分挖掘出传统殡葬形式及理念与适合现时代殡葬理念的结合点。具体详述如下,...
我国北方有一种地坑院,它有4000多年历史,这是古代中国人们穴居的方式,地坑院是建筑史上一种反传统建筑形式的逆向性建筑模式,它结合地容地貌,利用自然条件进行建造完美的营造出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这种建筑风格是地坑院最大的特点,展现出了非凡的魅力,这种建筑形式从现代绿色生态角度来讲是典型的“原生态建筑”。...
中国目前主要墓葬形式特征主要包含有,墓穴式:这种墓葬方式是运用水泥或石材料板制成安放骨灰盒的墓穴,旁边立有墓碑。这种方式是对传统土葬方式最简单直接的改进同时也是目前我国墓园殡葬方式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虽然这种殡葬方式的建设度和接受度相对较高但是却存在相当大的危害性,其使用材质难以风化,随时间日积月累使得青翠的“活”山变成了无生命的“死”山,导致水土流失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利于土地的可循环发展。...